2158 字
11 分鐘
🧠《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

前言#

這周末是國慶連假,雖然我很不想承認,但我確實想家了,所以剛好趁這個周末搭高鐵回奶奶家,算是為自己充個電,也順便見一下親戚。

正當我在客廳滑手機的時候,無意間翻到我堂弟的筆記本,上面寫著關於他(身為職業軍人)之前去宣導的一些筆記,這其中還包括鼓勵自己的一段話:「付出 120 分的努力,才有 100 分的回報」。時間又來到了隔天,我和我另外一個表弟出來吃飯敘敘舊,我問他除了上班之外都在做甚麼,他說一如往常:健身、研究股票(聽股癌和優分析)、自學英文,他還有提到他把英文文章喂給 ChatGPT 然後請 GPT 幫忙出考題,以此來增加學習效率。

說來有點慚愧,因為坦白說我平時很少主動關心家人、親戚、朋友,但是這個連假經歷的種種,不禁讓我意識到其實大部分人還是很努力的在生活,只是我們往往只看的到結果,而非過程。說了這麼多,是時候切回正題了,我想藉由《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來跟大家聊聊做筆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率的整理我們做的數位筆記。

吳季庭的筆記


做筆記的重要性#

我還記得在我小學時期使用蕃薯藤(搜尋引擎)的年代,後來又經歷了 Yahoo!即時通,接著是在英國念高中時期用的黑莓機在一夜之間被沒有鍵盤的智慧型手機完全取代,一直到現今人工智能的崛起,科技迭代的速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網路資訊散撥的速度也是同理,無論是 YouTube、Instagram,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被數位訊息轟炸,而這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的大腦把大量的精力都用來處理和消化這些海量的資訊,從而降低我們原本能用來”創造”的專注力。

因此,從現在開始, 阻擋資訊流 就成為了新一代的必備技能,其中又以做筆記為一大操作核心。當我們把獲取到的資訊記下來,其實就相當於把儲存資訊這項任務外包給筆記這個 第二大腦 ,我們就能把原先的精力投入如創造,比如說寫作、編程、作曲,或是任何專案。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去探討做筆記的哲學(包括我自己做筆記的方式,使用的軟體),以及當我們的筆記或是檔案數量過於龐大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整理/歸納這些筆記。


用紙筆做筆記#

前陣子在 YouTube 上看到一部 Sam Altman (OpenAI 創辦人)的採訪,當 Sam 被問到他認為最能幫助思考的做筆記方式是甚麼的時候,他說他習慣用紙筆這種最原始的方法,而非使用手機、平板、或是電腦,這不禁讓我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平時太習慣用電子產品從事其他娛樂項目,比如滑手機、看影片、打遊戲,導致我們一觸碰到電子產品就會不自主的分心(甚至文章寫著寫著就把英雄聯盟給打開了),從而影響做筆記及思考的過程。

Sam Altman 還建議筆記本最好是買能放進口袋的大小,而且是旁邊有洞洞可以直接把紙撕下來的,這樣不但可以確保能隨時把筆記寫下來,也能把紙撕下來平攤在桌子上以幫助我們思考。於是我從奶奶家走去文具行買了小筆記本,並試著用紙筆構思這篇文章,相較於之前用電腦寫文章,我有感覺思路比以前要清晰多了,唯一的缺點就是繁體中文的筆劃實在太多,寫到後面發現手很酸。

我的筆記


用筆記軟體做筆記#

自從開始跟糖糖學資安後,我也開始效仿他用 黑曜石 (Obsidian) 筆記本做筆記。這個軟體的優點是筆記本身就是 MD 檔(相容性高,後續搬移也比較方便),所以支援所有原生 Markdown 語法,也能依各自需求去下載/擴充插件,還有就是能同步到 GitHub 上面進行備份。

黑曜石筆記


做筆記的訣竅#

就像我剛才提到的,時時刻刻都有海量的資訊,但我們如果要把所有的資訊都記下來,那還不如都不要記。既然如此,我們又如何能在第一時間判斷何謂”重要”的筆記? 書中有提到,那就是用你的 直覺 記下讓你 產生共鳴 的資訊就好,因為記的當下你不會有太多時間去思考這筆記對你來說到底有沒有用,它甚至可能都不會派上用場,所以你只需要把它記下來,並在你想到的時候能迅速找到它。


如何整理筆記#

NOTE

一切都是重新組合的結果。我們都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沒有人能從純粹的空無狀態創造出任何事物。

我們做筆記不單是為了要儲存資訊,而是期望這些筆記能在不久的將來派用上場,協助我們產出並創造價值。換句話說,它更像是一個 生產系統 ,所以作者根據這個概念,發明出了 P.A.R.A 系統,分別是:

  1. Projects 專案
  2. Areas 領域
  3. Resources 資源
  4. Archived 檔案庫

Projects (專案) 指的是你目前手上現有的專案,專案的定義就是它必須具備”時間性”和”可驗收的目標”,比如說我目前正在寫一款 Discord Bot,時間大概設定 3 個月,然後成功讓它在 Cloudflare Workers 部屬就是一個驗收目標。所以我會在 Projects 資料夾底下創建一個 Discord Bot 資料夾,然後把跟 DC Bot 相關的筆記丟進去。接下來是 Areas (領域) ,這些屬於長期需要去維護的項目,比如說像是健康(重訓、營養),或是經營個人網站這種需要定期發布文章的長期項目。接下來是 Resources (資源) ,這邊通常會放”未來”可能會用到的筆記,比如說我有一些筆記檔名叫做:

  • 閱讀清單
  • 未來可能要做的事
  • 減脂後想吃的食物

如果筆記都不屬於前三者,就可以把剩下的筆記一律丟進 Archived (檔案庫)

切記,筆記分類必須是一件很”無腦”的過程,也就是說不要花太多心思去找出存放筆記的最佳位置,因為那樣的地方並不存在,PARA 系統並不是靜態的,而是 動態 的,它會因應時間而不斷變化,你也可以隨時去調整它的存放位置。


看書做筆記#

再來跟大家說一個閱讀書籍的時候做筆記的小技巧。閱讀的當下可以用筆把讓你產生共鳴的片段用 底線 畫起來,之後當你重複閱讀同一個片段的時候,再用 螢光筆 作第二次的標記,你甚至還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寫一段摘要,我們可以把這過程稱作 累進式摘要 。這樣做筆記有個好處,那就是你可以根據你當下的專注力去閱讀筆記,比如說你今天剛下班很累,你的大腦會下意識的選擇比較容易閱讀的部分,所以用螢光筆標記的部分將較於用底線畫起來的字會更容易閱讀。

看書做筆記


總結#

如何阻擋資訊流這件事情已經成了現代人的最大課題之一。《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教會了我做筆記的訣竅和迅速歸納筆記的標準流程,透過將記住資訊這項任務外包給第二大腦,打造一個沒有吵雜資訊、乾淨舒適的數位空間,讓我們更專注於創造價值!

🧠《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
https://www.leowu.love/posts/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
作者
Leo理央
發布於
2025-09-29
許可協議
CC BY-NC-SA 4.0